一草一木總關情。中國人善于借草木抒發心志,以花枝表達情韻。于是,便有了“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波瀾不驚,卻滿是相思。便有了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折梅寄友,送給你江南的整個春天。花木不言,卻也有它的自在,有與人的精神交流,令三枝成韻,滿室生春。
插花最早是用來供佛的,之后隨著時代變遷,插花藝術形成了不同類型,包括早期的佛教插花以及民間插花、宮廷插花和文人插花等諸多形式與風格。其構思、構圖、選材、修剪、固定、調整、陳設等環節均體現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觀念。
插花本身是人對自然的一份感激,同時也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美感、意趣,更有“人文之善”。這是古今中外的“默契”。 想必現代人更有體會,我們是驕傲的人類,復雜又純真,能在逆流里猛進,也能忘卻現實的荒漠拈花一笑。我們心中有猛虎,埋藏于意識深處,但也有薔薇,那是我們精神的后花園。
傳統插花強調自然美、線條美、意境美,尚簡不尚繁,一般由三大主枝——花盟主、花客卿、花使令,構成主要輪廓,再加入從枝,呈現不規則的三角形構圖。其中主枝最粗、最短,是不等邊三角形中最短的那個“邊”,它象征著君王、領袖、父親,因為皇帝都是面南而坐,因此,主枝一般是靠南邊的那枝。
內容來源:愛丁堡插花培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