絹花也稱京花兒,是中國具有悠久歷史和濃厚裝飾色彩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之一。指用各種顏色的絲織品仿制的花卉。我國一千七百多年前漢唐時期就有用絲織物制花的技藝,當時絹花只作為宮廷御用品。據說,楊貴妃的左鬢角上有塊傷疤,每天都要用宮女們采摘來的鮮花戴在鬢角上。可是,到了冬天,百花調謝,無花可帶,怎么辦呢?于是,一個聰明的宮女用棱、綢做成假花獻給貴妃。后來,這種“頭飾花”傳到民間,逐步發展成手工藝品“絹花”。
隋唐時期(公元581至960年)可稱華夏花藝的黃金時代,帝王提倡,把農歷的二月二十五定為花朝節;文人雅士推崇,吟詩作畫。官方和民間都已經到了普及的程度。百姓日常生活中均以花為榮,以花為美,藝人們制作絹花、通草花、插花的技藝精湛嘆為觀止。唐朝愛花幾乎到了狂熱的程度,唐詩中許多關于花和插花的名句“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莫懷杏園悴憔去,滿城多少插花人“。周昉繪畫的《簪花仕女圖》再現了唐代婦女愛花的情景。
元朝定都北京時,已有生產絹花的行業,但規模不大。到明末清初絹花的生產制作才興旺發達起來。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清宮內務府御用工廠所設的各種工匠作坊中設有“花兒作”專司綢縵絹紙等貢花、宴花、瓶花、頭花及花船、花車、花屋等形式繁多,五顏六色各式藝術插花等。到了清朝中期,絹花業更進入繁榮鼎盛時期。據《北平工商概況》記載崇文門以東的花市“各街市花莊及住家營花者約在一千家以上”。建國以后絹花技藝在國家的大力支持和藝人職工的努力下,突破傳統、推陳出新、不斷創新發展,使古老的絹花工藝大放光彩。
自從元、明、清以來,北京是全國制作絹花的中心,崇文門外花市大街就是當時“京花兒”生產和銷售的聚集地。據《燕京歲時記》記載:“崇文門外迄東,自正月起,凡初四、十四、二十四日有市。所謂花市者,乃婦女插戴之紙花,非時花也。花有通草、綾絹、綽枝、摔頭之類,頗能混真。
看了上面的內容是不是對絹花的歷史有了更近一步地了解了呢,絹花也是仿真花的一種,只不過材質不一樣,而且相對于紙質仿真花、泡沫仿真花,絹花有1500多年的歷史呢,藝術造工精致,很多婚禮中都有絹花的影子,絹花的制作也是插花藝術中的一門技巧,想要了解絹花的制作技巧請咨詢我們吧。
★愛丁堡插花培訓★
愛丁堡插花婚慶培訓學校師資雄厚,學校老師插花經驗豐富,曾參加過多次花藝大賽的插花表演,并獲得全國多項大獎,老師們曾在多家知名酒店進行花藝設計,酒店都留有他們的足跡,學校一直致力于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以專業、專注、認真、負責的教學態度教導好每一位學員,學員在培訓期間學校都會安排老師帶領學員到大型酒店的婚禮宴會進行花藝布置實習,讓學員提前了解婚慶花藝設計的流程,學完課程之后能掌握好所學的花藝技巧,迅速成長為一名花藝師。包教包會,如學完后還有不懂得地方還可以免費重復學習,直到學員掌握所學的插花技巧為止。更多的插花方式就咨詢愛丁堡插花婚慶培訓學校或者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廣東廣州愛丁堡插花花藝師學習班。
×